• 今天是: 2025年3月17日 农历: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贵州省地方金融管理局 > 新闻中心 > 新闻资讯
绿色金融丨人民日报:娄山观——贵州绿色金融改革试点县实践:生态资源变资本的“黔”路径探索
字号:

2022年7月,贵安新区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顺利通过人民银行总行验收评估,在全国首批五省八地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中位列中西部地区第一。

为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复制推广成功经验,贵州于2022年9月制定《贵州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县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率先在观山湖区、赤水市、正安县、大方县、金沙县、江口县、思南县、关岭县、六枝特区、都匀市、雷山县、贞丰县12个县(市、区、特区)启动首批省级绿色金融试点县建设。

期间,贵州首创省级金融机构“组团式”对口帮扶试点县工作机制,指导制定工作实施方案,以绿色金融推动县域高质量绿色转型发展,实现绿色资源变绿色资产、绿色资产变绿色资本、绿色资本变绿色发展动能。

“生态账户”让“生态碗”端出“金饭碗”

如何打通“生态—金融—经济”之间的“转化通道”,让绿色普惠金融服务落地到千家万户?

2022年9月,西部地区首个生态账户——“梵净生态账户”在江口县创建。

“生态账户”是个啥?有啥用?

“通过量化评估企业和个人生态资产、生态经营、生态生活、生态公益等方面情况,赋予‘梵净生态积分’作为提高授信额度、优惠贷款利率、定制金融产品、设立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等金融价值运用依据。”江口县绿色金融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道出其中秘诀。

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村民杨志华是最早一批“生态账户”的受益者,“没想到平日里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就能换来‘真金白银’的回报。”

为承接当地旅游流量,他计划将自家房屋改造成民宿以开展经营。但房屋装修资金缺口,成为他实现民宿创业的“头道坎”。经江口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评估认定,因其厨卫垃圾管理分类等绿色生态生活方式,获得“梵净生态积分”320分。

通过抵扣积分,杨志华贷款利率下降了近2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约融资成本近5000元。

这并非个例。走进贵州江口净园春茶业有限公司绿色生态茶园示范基,1700多亩茶树整齐排列,沿着山势起伏向远处铺展。

此外,基地还配套建设了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的厂房,5条红茶、绿茶生产线及2条抹茶初加工生产线,年生产加工能力达300吨。

生态茶园和生产厂房的成功落地,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滋润。

贵州江口净园春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晓锋徜徉于茶树丛间,脚步轻快,“我们通过生产设备‘油改电’、使用有机肥等绿色生态生产方式,获得了400个生态积分,抵扣下来竟节省了30万元,发展生态茶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江口县以“梵净生态账户”为载体,加快推动生态价值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让更多群众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在2024年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发展试点县建设中期评估中排名第一。

立足经验,由点及面。去年5月,贵州出台《全省农信推进“生态账户”工作实施方案》,贵州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为全国首家实现“生态账户”全覆盖的金融机构。

截至今年3月,贵州全省农信系统累计创建“生态账户”达63万户,发放专项贷210亿元,有效促进149.68万亩森林、27.05万亩茶园、20.24万亩高标准农田、81.99万亩绿色农作物等生态资源价值实现规模转化,为12.46万普惠群体增加授信额度达30亿元。

金融“杠杆”撬动竹林生金

日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赤水市支行成功向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发放1.2亿元农业科研和技术成果转化贷款,用于竹原料收购,以绿色金融赋能当地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

素有“竹海丹霞”美誉的赤水市,竹林资源极为丰富。全市竹林面积达132.8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2.51%,居贵州省第一。

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王茂祥摄

立足资源禀赋,赤水市近年来大力发展竹产业,涵盖竹种植、竹加工、竹旅游等多个领域,已研发出竹浆纸制品、竹浆模塑包装、竹制快消品、竹家具、竹建材、竹工艺品、竹笋食品等500余个竹下游产品。其中,竹浆纸制品的“竹原料—竹浆—原纸—成品纸”完整产业链已形成。

这背后,是各金融机构助力赤水实现“两山”转化的生动实践。

建设银行赤水支行依托“产业+金融+供应链”发展模式,以供应链金融产品为切口,为竹产业链上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期间,该行将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作为载体,打造竹产业供应链平台,为其上下游近50家小微企业带来超2亿元的金融“及时雨”。

工商银行赤水支行通过“中小企业信贷通”等产品,为7家竹纸加工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融资总金额达5200万元,为企业运营发展点燃金融“引擎”。

辖区各保险公司根据竹产业发展特点,创新开发了以“竹笋价格指数保险”为代表的绿色保险,有效降低企业和农户因自然灾害、产品质量等问题造成的损失,为当地竹产业编织起覆盖全链条的金融“安全网”。

......

搭乘金融快车,竹产业发展乘势而上。据统计,赤水市累计发展各类竹加工企业300余家,其中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林业龙头企业8家;2024年竹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0亿元,占遵义市竹产业总产值的62%;竹农直接收益近12亿元,人均增收达7000元以上。

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绿色金融的有力托举下稳步铺展——

在都匀市,辖内金融机构通过“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贷款、种植E贷”等金融产品,为茶企及产业项目提供金融支持,推动茶产业链发展;

截至目前,都匀市茶园面积达37.83万亩,带动茶园单产提升29.44%,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覆盖3.6万户,人均增收3500元。

在关岭县,绿色农业保费累计收入4055.66万元,参保农户15.55万户次,风险保障金额60.65亿元,支付赔款2802.43万元,受益农户16803户次。

在观山湖区,辖区保险机构推出绿色寿险,累计承保新单保费180.39万元,有效保额达9.37亿元,共涉及899人次。

在大方县,“生态账户专项贷”撬动林地资源变现,生态价值转化达10.73亿元,户均增收1847元。

......

如今,贵州各地试点县绿色金融改革蹄疾步稳,正加速打造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范本”。

据了解,截至今年3月,贵州全省绿色贷款余额达8404.3亿元,较年初增加297.1亿元,已形成《绿色普惠信贷分类(农业及相关行业)》全国首创性团体标准1项,“再贷款+绿色普惠信贷产品服务模式”“司法碳汇生态补偿机制”“碳汇(碳票)抵质押融资”“绿色普惠金融行业标准”全省性推广复制经验4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